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编辑荐读 正文

男教师逃离背后的教育隐痛与社会失守

作者:苗蛮子时间:2012-09-14点击数:

中小学曾一度被人们戏称为“女儿国”,如今,这一说法有了最新的印证。北师大最新发布的教师蓝皮书《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显示:中小学教师中男性比例越来越低,“阴盛阳衰”的现象愈加严重;不仅新晋教师中男性人数在减少,而且在职教师中男性也纷纷逃离;越是在大城市,教师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就越严重,在北京,小学教师中八成是女性。 北师大这份报告所揭示的,显然并非简单的信息增量,而更多是一种发展趋势。尽管早在本世纪初,就有调查显示中小学女教师数量超过男教师,但这份报告得出的中小学教师连续10年“女性化”的结论仍让人感到震惊。

首先需要关切的一个问题是,男教师大逃离而致使学校“女性化”,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尽管未必如一些人所担忧的会出现“男孩危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教师“阴盛阳衰”,必然会对教育教学产生不良影响。显然,性别角色认知是社会化过程和多元教育的重要一环,而处于人生性格发展关键时期的孩子,无疑需要来自两性的滋养。毕竟,无论是对事物的看法还是思维方式,男性和女性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倘若在这一时期的教育,孩子接触的都是女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导致孩子的性别角色认知缺失。

此外还应认识到,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而很难临时找人替岗。所以,如果学校女教师比例过高,往往会面临这样一个管理难题,即一旦女教师结婚生子,会对学校的正常运转产生一定影响。而如果男教师比例偏大,就不会有这些问题。由此可见男教师之于教育的重要性,显然,男女教师有如人之左右手,不可缺一。

基础教育为何难以吸引男性从业者、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男教师“大逃离”?个中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在我看来端在于教师所具有的“权钱吸引力”,远远赶不上整个社会的发展预期。显然,男教师“大逃离”所揭示的,一方面是应试教育的沉疴与隐痛,另一方面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失守。男性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正是在这两股力量挤压下的“苦果”。

应当说,近年来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有了大幅提高。但较之其他行业,教育仍是个“落后”的部分。在当今这个以权钱多寡来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社会里,在国民尤其是男性的潜意识里,当一个普通的中小学教师,是被认为没有出息的;而即便做教师,也要做个领导。其中理由无非是做教师既没钱又没权,上升的途径逼仄且稀少,总之是没前途(钱途)。在这种畸形的社会观念主导下,男教师俨然成了“弱势群体”,以至于找对象都成了一大难题。

而沉疴已久的应试教育,无疑进一步加深了男教师对“改变命运”的失落感和无力感,最终不得不选择离开。其中既有“没有发展空间,怕被瞧不起”而对教师望而生畏,也有对当下学校只能“教书”不能“育人”、“只追求高分不求个性培养”的应试教育的失望——应当看到,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尤其是男教师,难有自由与个性释放的空间,职业理想和创造激情被压制。他们不过是高分流水线上的监工,不过是功利教育的忠实或被动的推手。

由此可见,拯救男教师大逃离,纠偏失衡的男女教师性别天平,恐怕不只是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大幅提高教师待遇这么简单。涤除教育肌体上那层厚厚的功利油污,赋予教师更多的自由空间,无疑更显重要而关键。


山东济南长清大学科技园大学路2399号 邮编:250300   电话:0531-86526071 

 鲁ICP备  09024645号 鲁公网安备 370113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