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学界前沿 正文

中国出版业的重构与展望

作者:学报编辑部时间:2011-10-21点击数:

柳斌杰署长在中国出版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2009年4月25日)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在这春意盎然的美好时节里,我们齐聚泉城,共同探讨中国出版业的改革发展大计,格外有意义。首先我代表新闻出版总署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路甬祥副委员长的致辞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前来参加论坛的嘉宾和朋友们致以亲切问候!

刚才,大明省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并对文化强省作了精辟的论述,我完全赞同。下面,我结合本届论坛的主题,围绕《中国出版业的重构与展望》这个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为什么要重构中国出版新格局

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根本标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是30年来中国社会、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源。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的出版业也同样经历了历史性变化,产品丰富、产业发展、实力增强,这是社会公认的,也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但是我们还要清醒认识到,中国出版业总体上还处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加快发展的攻坚阶段,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要求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新形势也不相适应。一句话,作为文化“软实力”基础的中国出版业,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硬实力”和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还不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出版行业对重构出版业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深刻的清醒的认识。

首先,从体制上看,束缚出版业快速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出版生产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过去一段时间,出版单位实行的是“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所谓的“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实际上是一个非事非企的怪胎,其结果是人往事业靠、钱按企业拿,越搞越糟,单位没活力,事业难发展,游离于市场之外。2003年6月启动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彻底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格局,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经过5年多的实践和探索,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完全转变旧有的管理模式、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式,一些出版单位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改革中的有些出版单位,机构名称改了,公司牌子挂上了,管理者头衔也改了,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定式、僵化的管理体制和落后的运行模式却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体制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迫切需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

其次,从软硬实力的比较来看,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文化是基础工程、灵魂工程,文化的竞争已经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政治力量竞争的焦点。而出版是文化的核心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传承文明、记录历史、积累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虽然中国出版对内对外的传播力、影响力有了显著提高,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与我国的经济实力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出版单位普遍规模较小,活力不足,整体传播实力较弱;二是单品种的发行量太小,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出版产品不多;三是资本实力不足,难以有效参与国际竞争。这说明,我们出版业的传播能力还比较弱,整个文化“软实力”还不强。因此,要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加快发展、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掌握话语权,就必须重构出版新格局。

第三,从国际出版市场的竞争态势来看,我国的出版业还处于弱势,不具备与国际同行抗衡的能力。国际上一些出版传媒大鳄凭借着雄厚的资本实力、灵活的市场机制,通过重组、整合、兼并等市场扩张,实力优势非常明显。尤其在飞速发展的数字化出版方面,欧美发达国家也都走在了前面。就规模与实力看,发达国家的一个集团一年的销售额动辄上百亿、数百亿美元,而我们国内最大的出版集团,则刚刚突破了百亿元人民币的大关。从单品种的影响力来看,一本《哈里?波特》全球几十个国家总计销售超过了4亿册,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而我们虽然每年出版的图书品种达20多万种,但单品种发行上千万册的图书则凤毛麟角,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的至今还没有。竞争是要靠实力的,必须以市场为手段、以资本为纽带,打造真正的、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出版“航母”。不重构出版格局,中国出版业就难以实现质的突破,难以有大的发展。

第四,从中国出版业的发展现状看,经过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出版业正处于新旧格局转换、交替的时期,旧的格局还没完全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出版产品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与日俱增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经过出版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重构出版业新格局的时机已经成熟,具备了相应的条件。一方面,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与思考,大家思想解放了,对改革的认识趋于一致,改革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化改革人心所向,重构出版新格局具备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在改革的实践上,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为重构出版新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我国先后组建了24家出版企业集团公司,246家图书出版社成为新的市场主体,1000多家报刊走上了市场,30个省级新华书店系统完成了转制,出版、报业、发行等上市公司达11家,净融资240多亿元。转制到位的资产增值、销售利润和职工收入都是成倍增长,企业充满了活力。

实践已经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大发展。早改早受益,晚改就被动,不改没出路,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可以说,对于出版改革,中央高瞻远瞩,群众热切期盼,社会高度关注,整个出版行业正按照中央的部署,拉开新一轮攻坚克难的改革大幕。重构出版新格局,已成为中国出版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重构出版新格局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的出版业格局大调整,是党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之一,中央多次讨论并三次下发文件强力推进。

新闻出版总署今年4月初制定并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系统地体现了中央关于出版业改革的总要求,这标志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已进入整体推进、解决深层次矛盾、重构市场新格局的攻坚时期。

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闻出版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提出了重构出版新格局五大任务:一是全面完成所有经营性出版单位的转制任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形成一套有效率、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微观运行机制;二是以市场为手段,以资本为纽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战略重组,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培育一批大型骨干出版传媒企业,打造新型市场主体和战略投资者;三是深化公益性出版单位的改革,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真正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单位为主体的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四是进一步加快出版传播渠道建设,规范出版产品物流基地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五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调控有力、监管到位、依法行政、服务人民的宏观管理体制。

实现上述五大任务,我认为主要落实以下五条措施:

一是在微观体制上要精心设计分类改革。出版业是提供产品的实体行业,既有文化属性,也有产业属性。这就决定了出版改革必须分类进行,要区分出版单位的公益性、经营性两种不同功能和不同性质,以功能定性质,以性质定体制,以体制定机制。

对于公益性出版单位,比如以出版马列主义文献为主的人民出版社、服务少数民族群众的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社和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盲人读物的中国盲文出版社等,主要承担国家下达的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重点要在强化内部管理机制、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等改革上下功夫,建立健全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发公益性出版单位的自身活力,增强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对于面向市场的经营性出版单位,要加快转企改制进程,通过转企改制,实行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打造成真正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按照中央确定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所有省市区和大学所属的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社及其他经营性出版单位,今年年底前要全部转制为企业,中央部委所属的148家出版社明年年底前也要全部转制为企业,一部分要实现脱钩、重组。其目的就是要尽快摆脱出版社部门所有、游离于市场之外的困境,把这些企业解放出来,打造成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提升其独立生存的能力和依靠市场发展壮大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谋发展。如果不进行这样的改革,还停留在僵化的体制下,该发展的发展不起来,中国出版就永远不可能做大做强。

二是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社会不断变化,创新永无止境。如果说实现体制机制转换是出版业发展的根本之策,那么,转变增长方式就是重构出版新格局、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的又一关键措施。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由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扩张型向科技型转变,这是新形势下技术进步和市场规律所决定的,是中国出版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以传统出版向现代数字出版转变为例,社会已经进入数字阅读时期,数字阅读在大幅上升,出版社如不转变,就是死路一条。因为从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态势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日新月异,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能力影响世界。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一再证明,出版业要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创造活力,必须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及时把科技成果运用到发展中。当前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极大地改变着出版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也改变着整个出版业的发展态势。截至2008年底,我们的数字出版产值已达530亿元,是2007年的两倍还多,已经与传统出版平分秋色。由总署批准建立的国家动漫出版产业发展基地已达12个,产业基地的孵化作用成效初显。以“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国家动漫振兴工程”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带动战略正在加紧实施。可以说,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广,出版业正以规模、实力、质量、效益决胜市场,形成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如果出版社跟不上新的技术要求和增长方式,就只能被市场淘汰。

三是推进联合重组,培育一批出版战略投资主体。产业靠企业,发展靠主体。全力培育大型企业集团,造就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就是增强发展的实力和能力。国际国内的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形成、壮大、发展一批大型的出版传媒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因为只有重组一批实力强劲的带有战略投资主体性质的大型骨干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才能具备与国际上大型出版传媒集团抗衡的能力。因此,中央积极鼓励拥有多家出版单位的地区、部门、单位和业务相同、相近出版企业,通过重组、联合、股份化等方式,按照优势互补、自愿结合的原则,整合优势出版资源,以资产为纽带组建新的集团公司,形成新的市场主体和战略投资主体,要在三到五年内,培育出六七家资产超过百亿、销售超过百亿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培育一批导向正确、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影响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专业出版传媒企业。同时还要在三五年内,培育几家大型出版物发行集团公司,建设几家地区性物流中心,推广连锁经营,形成现代化的出版物发行主渠道。

四是全面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出版单位为主体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作为政府部门,我们不能用一般号召代替政府的责任,更不能将以人为本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带着感情,为人民办几件实实在在的事。目前五项服务工程已经上马,关键是要抓落实,不仅要抓到实处,而且要一抓到底。近年来,新闻出版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包括农家书屋工程、全民阅读工程、国家重点出版工程、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工程、文化环保工程等在内的新闻出版“惠民工程”建设进度进一步加快。农家书屋工程已列入《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并连续三年写进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党委、政府都将农家书屋工程列入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工程。截至2009年3月底,全国已建设各类农家书屋近9万家、社区书屋6万多家、职工书屋1万多家。由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等多部委倡导的全民阅读工程,几年来成效和影响日益扩大,2008年,全国有400多个城市开展了有组织的读书活动,每一届书博会更成为带动当地全民阅读的大平台。前天下午(“4.23世界读书日”),温家宝总理亲自到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看望作者、编者、读者,身体力行地倡导和推动全民读书。国务院已决定明年向全国人大正式提交设立“全民阅读节”的议案。为了搞好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工程,国家改革民文出版体制、建立国家民文出版基地,设立了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看书读报的问题。我们正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拓宽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的新领域,维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推动新闻出版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大力支持出版业改革发展。根据出版业的特殊性、复杂性,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改革发展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对出版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各地政府和出版单位要切实将这些政策落实到位,要学会用足用好转制、改企、财政、税收、社保、走出去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新闻出版总署还将和有关部门协调出台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支持改革,支持发展。各地各级政府和出版单位要抓住机遇、贯彻落实好。另外,总署将制定和实施出版资源向改革到位的出版传媒企业倾斜的政策,特别是对大型跨地区骨干出版传媒企业,通过鼓励上市、银行信贷、境外投资、扩展业务等优惠政策支持其尽快做大做强。我们还将扶持非国有相关企业发展,针对普遍关注的民营文化工作室问题,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已按照“积极引导、择优整合、加强管理、规范运作”的原则,引导和规范民营文化工作室的经营行为,鼓励国有出版单位与民营文化工作室以多种方式合作发展,打通发展的通道,为出版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

三、开创中国出版业的新局面

对中国出版业来说,重构新格局必将带来新的前景:

一是实现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有了新的动力。我国30年改革的经验证明: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按照改革进程,到2010年底,重构工作的转企改制将基本完成,出版业新格局的基础已经确立,中国出版业必将会进一步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从近年来的实践中就可以看出。几年来已经转企改制的出版、报业、印刷、发行企业运行态势都非常好,其国有资产年均增长40%以上,经营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企业利润年均增长20%以上,职工收入数倍增加,发展上水平,职工得实惠。由此可以预见,随着所有经营性出版单位全部转企改制,出版生产力将会得到进一步释放,产业布局将会得到进一步优化,到那时大家就会看到,一批大型出版骨干企业集团和战略投资主体将会脱颖而出,资产、销售双超百亿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将会相继出现,一批导向正确、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影响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专业出版传媒企业将会成为新型市场主体,一批优秀的出版传媒企业将成功上市融资,企业的活力得以激发,企业的实力得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企业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也将会显著增强,我国出版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与水平将大大提高。

二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力保障。通过改革,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出版单位为主体的公共新闻出版服务体系将会进一步形成和完善。随着农家书屋工程、全民阅读工程、国家重点出版工程、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工程和文化环保工程等新闻出版“五大惠民工程”的全面推进与实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会得到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将会得到较好的保障,全民阅读将更加牢固地根植中华大地,崇尚文明、崇尚学习将成为国民的新风尚,农村“看报难、读书难、买书难”问题就会基本得到解决,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必将大大增强。

三是中央确定的“一个体制两个格局三个体系”基本形成。随着一个调控有力、监管到位、依法行政、服务人民的宏观管理体制的到位,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国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导、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共同繁荣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随之而来的是,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得以实现。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和技术先进、覆盖全面、传输快捷的现代传媒体系,以及以人为本、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总体而言,重构之后,中国出版业将会迎来科学发展的春天。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困难,出版行业很难独善其身。正确把握和研判形势,既要看到严峻挑战,也要抓住难得机遇。经验告诉我们,困难往往也是机遇。金融危机,有“危”也有“机”,而且对中国来说,对文化产业来说,机遇大于挑战。从历史上看,与其他行业相比,出版业具有反经济周期的规律,即在经济相对不景气时出版企业反而出现快速增长的情况。美国的兰登书屋,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社,快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出版企业,就是崛起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现在,中国出版业面前摆着四大机遇: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四位一体”的整体布局,为出版业未来发展奠定了优势地位;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拓展了出版业繁荣发展的市场空间;三是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为出版业应对复杂形势、实现科学发展坚定了信心;四是中央制定了扩大内需保增长、转变方式调结构、深入改革增活力、改善民生促稳定的决策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出版业调整结构、重构格局、实现跨越式发展正逢其时。有关的数据也表明,今年前两个月,整个出版业增长幅度在20%以上,新媒体出版增长40%以上。这就说明,只要善抓机遇、开拓创新,出版业就能逆势发展,为经济、文化发展做出新贡献。

2009年是出版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好改革发展攻坚战的重要一年,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等复杂环境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关键一年。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千方百计推动出版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以创新的精神和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建立60周年。

谢谢大家!

(来源:新闻出版局网站)


山东济南长清大学科技园大学路2399号 邮编:250300   电话:0531-86526071 

 鲁ICP备  09024645号 鲁公网安备 370113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