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学报动态 正文

我编辑部派员参加“第八届上海期刊论坛”

作者:本刊编辑部时间:2019-09-20点击数:

919日,由上海大学、上海市出版协会、上海市期刊协会联合主办,上海大学期刊社承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进一流学术期刊建设——第八届上海期刊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学报编辑部执行主编陈业强和编辑鲁玉玲参加了会议。

上午的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市期刊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秦钠主持。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进一流学术期刊建设院士主编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JOURNAL OF THE 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 OF CHINA主编袁亚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原主编龙协涛,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蒋重跃,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S(《电化学能源评论》)副主编、上海大学创新管理部副部长兼军工科研处处长李爱军分别作了 主题演讲。

吸引优秀稿源是办好高水平学术期刊的根本任务。袁亚湘认为,发表优质文章是学术期刊的评价标准和最终目的,刊物主编及编委要发挥关键性作用,主编在刊物定位、栏目设置、具体约稿方面都要亲力亲为,编委更不能是荣誉性挂名,而将具体工作都交给编辑部

一流期刊需要一流管理,《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原主编龙协涛提出,要发挥集约化优势实现学术期刊的有效管理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期刊 、一流著作。牛津大学期刊社拥有300多种期刊,实行现代大兵团作战,而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学术刊物仍停留于小作坊、自留地阶段,分散在院系,各自为阵。

评价体系的短板是制约学术刊物进一步发展的一大壁垒。就科技期刊而言,要建立中国自己的评价体系和话语权,才能减少、避免中国科研成果在海外期刊发表再由中方回购、回流的局面。《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李爱军介绍,中国科研人员发表在国内SCI期刊上的文献量不超过发表在全球SCI期刊量的10%,这意味着国内失去了大量一流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其结果是影响我国在科技议题设置、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话语权。

就人文社科期刊而言,如何建立中国话语的评价体系尤为紧迫。从西方流传来的人文社会科学框架已经无法解释中国发生的重大变迁,我们急需基于中国经验、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特点的案例、数据和材料所组成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这是期刊的职责所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说。

期刊的评价体系就像一根指挥棒,用得好可以推动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反之也会遏制学术发展。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蒋重跃提出,当下期刊的评价体系包含三条标准:引用、文摘和采用。引用即数据库的数据因子,文摘即大文摘,采用即经政府和公共机构转化成为实际的社会成果。如何将三条标准构建成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当前亟待讨论的问题。比如引用这条标准,引用文章的目的和做法千差万别,其中有正面的,但正面的就一定对吗?引用也有进行批评的,批评就一定错吗?文章的质量不能简单地看引用量。

下午,论坛进行了三个专场的报告和讨论:专场一:建设一流科技期刊,推进融合出版”“专场二:守正创新,打造高水平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专场三:提升‘四力’,建设学者型期刊编辑队伍”三个专场进行。我编辑部人员分别参加了专场二和专场三的讨论。

会议期间,我编辑部人员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各位专家的观点对我们下一步办刊有诸多启发,引发了我们对“如何坚持办专刊”“如何充分展现本土化妇女研究成果”“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和挖掘主编和编委的作用”等问题更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对下一步办刊一定会大有裨益。

                                                                                                                                                                   鲁玉玲供稿


山东济南长清大学科技园大学路2399号 邮编:250300   电话:0531-86526071 

 鲁ICP备  09024645号 鲁公网安备 370113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