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作为“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开局之年,为总结世妇会召开20年来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妇女减贫与发展事业的经验,进一步深化妇女领域公益慈善合作共识,“中国妇女减贫与发展民间论坛暨第二届中国民间公益慈善妇女峰会”于2016年12月3日到4日在成都西华大学召开。
一、论坛的主要议题与共识
论坛以“性别平等”“妇女减贫发展”为主题,围绕“妇女创业与创新”、“社区建设与性别视角”、“减贫中的民间参与”开展研讨,并辅以“民间组织如何参与女性扶贫与发展”的开放论坛。汇聚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各方妇女发展与减贫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着眼于创新型社会化解决方案,最终达成论坛共识:(1)从家庭着眼,发挥女性能动性,提升女性自我意识和能力,重视女性在阻隔代际贫困中的核心作用。(2)鼓励支持妇女组织起来,依托多样化的组织载体,发挥女性特别是乡村女性潜力,争取政策支持,赋权增能,拓展妇女参与社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3)发掘与继承本土女性减贫经验,加强性别平等培训,使减贫政策增强性别意识,减贫行动更有效。
二、论坛围绕“减贫”“妇女发展”的主要观点和实践经验
(一)认识社会组织在减贫事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征。社会组织是推进减贫事业的重要生力军。中国妇女基金会副秘书长秦帼英《女性社会组织在减贫事业中的地位、特征与贡献》的主旨发言认为:凡是基于性别以及性别意识而组成、以促进性别平等,服务妇女为宗旨的社会组织都可以视为女性社会组织。发言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为例,总结了女性社会组织在减贫事业中的优势和特征,即以妇女需求为导向,实现多样化、分层次的差异化服务;将赋权增能贯穿到一切活动和行动中,终极目标是提高贫困妇女长远的发展能力;重视从源头参与和干预,从顶层制度设计层面改变妇女不利境遇;通过项目的合作,形成女性社会组织的伙伴关系,共同发声。陕西妇女研究会研究经理王婷以宁陕项目为例介绍了《NGO反贫困探索之具有社会性别敏感的灾后重建实践》,认为社会性别视角可以提高减贫工作的针对性、瞄准性;将实用性需求与战略性需求相结合的渐进式策略有助于减贫工作的长效性;强调妇女为主体的减贫实践,需将意识提升、物质资源的获取、支持性环境的构建相结合,以确保减贫的可持续性。
(二)重视女性在阻隔代际贫困中的核心作用。为什么贫困存在着二代、三代的代际传递,为什么贫困家庭会形成弱势的代际积累,贫困的代际积累根源到底是什么?来自台湾的萧琮琦从文化性别的视角回应了这个问题。他提出:文化性别的主体是具有性别的人,与性别文化的主体是有不同的。文化性别表述的性别角色是在不同的文化下它到底会是怎样的,如对女性的社会期待很不友善的这种文化下,女性的角色就会扭曲,女性就会弱势而且从女童开始的弱势就会积累。基于对贫困代际的根源探索,他提出:要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必须关注文化对性别、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提升女性自我意识和能力,发挥女性在减贫以及阻断贫困代际积累中的积极作用。
(三)在减贫政策和实践中要纳入性别意识。我国扶贫开发的早期并未将性别视角纳入减贫政策。当时对妇女潜在的能动作用具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导致在扶贫政策中出现性别的盲点。95世妇会以后在社会组织特别是女性社会组织的倡导和坚持下,性别意识逐渐进入社会意识的主流,各种扶贫政策中针对妇女的特殊需求有了明确的规定,在减贫的战略中强调的妇女的参与性和共享性,将提升妇女的发展能力和话语权作为了重要指标,而且开始从政策层面和制度层面为贫困妇女提供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具有性别意识的减贫政策和战略,激发了妇女的积极性和潜力,提高了妇女的发展能力,让妇女从受众者变成了参与者和贡献者,妇女依靠社会组织、社区、合作社还有企业,拓宽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创造和创新了各种事业。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负责人冯媛在《国际民间机构:促进中国扶贫工作纳入性别平等视角》中就对过去20年来境外民间组织具有性别平等的扶贫实践进行概括,即与中国主流部门合作,在公共政策教研中培训干部具有社会性别敏感的决策思维,支持建立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党校系统的课程;在计生和人口工作中运用社会性别敏感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剖析政策所包含的性别歧视和所带来的长远的影响和传统观念的强化,并在社区层面推动村规民约的修改和婚俗文化的改变以减少性别不公正对女孩的伤害,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在扶贫统计系统中加强性别意识、开发分性别贫困统计指标和监测体系;与扶贫系统合作在整村推进中纳入参与式和性别敏感的规划和落实、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四)重申性别视角对于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梳理公益话语在中国的变化。论坛认为,目前正在中国各地蓬勃兴起的公益慈善行动亟待纳入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理念和基础理论——社会性别。社会性别话语要纳入公益慈善话语,要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亟待进行广泛的传播和教育。本次论坛再次重申性别视角对于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性别视角不仅能使公益更有效,也能使公益慈善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论坛的主题和主要议题聚焦于如何扭转公益行业的单纯资源导向,通过动员妇女参与社区活动,为减贫发掘更多的社会资本和社区资源。探讨如何加强慈善公益领域从业人员的社会性别意识,以有说服力的案例和实践展示了怎样将社会性别的培训、教育、传播全方位纳入当前的扶贫攻坚行动和妇女发展领域。探讨目前社会政策中因性别视角缺失带来的社会问题成因,主张在社会政策的问题、目标、执行中,都应该将社会需求、贫困与不平等,妇女儿童权利等等观念融入其中,让社会性别成为连接多元和谐社会的纽带。当今中国正在社会变革发展的进程中,公益领域的话语建构和知识生产也在进行中。论坛发言者关于“小而美综合性”与“规模化专业性”孰优孰劣的讨论,关于“发展话语是否需要再倡导再提升”的讨论,反映了这一时代变化。
(五)性别平等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指标。西南交大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光教授在《社会组织与女性创业》的主题发言中提出:全面落实社会性别主流化,在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的行动策略中保障两性的充分参与和平等受益,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指标。社会性别是从社会而不是单纯自然的世界来看性别,它是国际发展中重要的价值观,它超越性别的二元对立或者二元分立,它倡导的是性别平等,两性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它将性别问题提升到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独立选择的人性高度。
(六)重视社会组织具有性别敏感的减贫工作模式在扶贫攻坚行动中的独特作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从而增强扶贫开发效率,集中力量解决突出贫困问题,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因此,着力提升完善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机制,准确定位发展主体,充分调动发展主体积极性和能动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社会组织实施的女性发展与减贫体现了较强的专业性,将参与式方法贯穿到组织化的全过程,通过培育女性自组织,优化女性生计资本社会资本,推动中国具有社会性别敏感的扶贫工作。论坛中多家社会组织介绍分享了通过发展女性自组织力量推动女性减贫的经验做法,如中国妇女基金会做的女性项目,爱达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姐妹工坊”,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的“妇女扫盲”,成都钧乔农场的“妇女天空俱乐部”和“富女行动”,社会资源研究所的“妇女学习小组”,陕西妇研会的“灾后重建妇女小组”,丽江古城区合和家园社区学习服务中心对少数民族地区女性自组织建设,四川绵竹“春燕手工作坊”的残疾妇女小组,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的贵州威宁银龙村“幸福小镇”项目等,都体现了“妇女改变带动了村庄(包括政府及男性的)整体改变”的实际成效。
(七)通过发动妇女推进当地的合作减贫事业。贫困是与人类发展进程相伴生的社会现象,合作社被理论和实务界视为一个由贫困群体通过自助和互助而实现益贫、减贫和脱贫的理想载体。目前,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经成为减贫事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次论坛的部分社会组织介绍了女性骨干带动专业合作社发展以推进整体社区减贫的经验做法。如: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会长高向军介绍了协会十年来孵化、陪伴农民合作组织的项目和经验,以及合作社成长运行机制、合作社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分别从合作社组织下的社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看合作社的成长;从合作社组织服务下的小农联合生产看农村社区成长发展;从十五家合作社成立十年互助基金服务、成长、分配、积累看合作社成长三个维度介绍通过合作社推动减贫经验;永青基金会介绍了小额信贷对农村妇女致富的作用,“小额信贷”的运作方式,提倡通过资金互助帮助妇女参与经济发展。
(八)社会企业在支持妇女乡村就业和创业的作用不可忽视。在中国进入善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相结合的“社会企业”已经被证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经营模式。论坛中多家社会企业家介绍了她们对妇女返乡就业和创业提供支持的做法。胡淑美及其团队于2002年来到成都,引入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在崇州创办了成都钧乔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目前钧乔农场已是西南知名的高科技有机生态循环农牧场,其打造的绿色牧场、生态农园、有机农场、精致手作通过对接资源、提供支撑等手段为农村妇女提供了返乡就业与创业平台。四川旭平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书平讲述了在四川泸州酒城创新大赛中帮助苗家女孩为家乡乌鸡努力创业的经历,并提出妇女在社区公益活动中应具备话语权决策权维护、持续学习、与时俱进的能力。
(九)社会组织培育妇女领导力的经验。成都爱达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姐妹工坊”项目通过“种子乡工”培训。目前已形成一套课程(80学时11门课程),一套规范,参训138人、结业55人,在15个村开办农家乐、乡村酒店、烘培坊等带动女性就业创业。丽江古城区合和家园社区学习服务中心介绍了他们11年来对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培训的经验和三本核心教材:《构建一个和谐与繁荣的社区》帮助妇女们一起学习如何认识自己,改善自己的思维模式,合作、团结、赋能、社区的含义,怎样和社区民众一起磋商,如何认识自己、家庭和社区的关系等;《农民的角色》说明农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有关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在小块农田试验农作物多样性的效力》,引导妇女们用科学的眼光重新看待自己家的农田;辅助教材《成为服务社区的协助者》为积极主动并愿意持续为社区服务、成为社区发展的协助者和推动者的学员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
(十)重视女性能力提升。好女人是一个学校,不仅能坚持内心的一片天,还能将自己的光和热贡献给家庭、乡亲、社区。胡淑美在她所在社区倡导“富女行动”,即从心富起(爱心、耐心、决心)、从新富起(理念创新、知识革新、脑力更新)、从薪富起,就是着眼于女性的自身能力提升,女性的坚韧如果能够加上能动性和协同性,就能够扩大影响力,即便不在领导岗位也具有领导力。
“中国妇女减贫与发展民间论坛”也是第二届中国民间公益慈善妇女峰会(“中国民间公益慈善妇女峰会”主办方为“中国民间公益慈善妇女峰会筹备委员会”。联合发起人有陕西省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创始人高小贤、中国社会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四川尚明公益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郭虹、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创始人谢丽华、招商局慈善基金会秘书长黄奕、陈香梅公益基金会公益汇行业支持专项基金主任陈一梅、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翟雁、广东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小刚、永济市蒲韩种植专业合作联合社总干事郑冰。2015年第一届“性别平等让公益更有效 ·北京+20:中国民间公益慈善妇女峰会”在陕西西安举办并发布了共识宣言:“引入社会性别视角,是提升公益慈善事业专业性、多元性和可持续性的需要和表现。”)。长期关注妇女与减贫问题的专家、学者、基金会、社会服务组织以及女性公益领袖100余人齐聚四川西华大学,总结20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妇女扶贫发展的实践经验,共同探索与创新中国妇女减贫与发展事业社会化解决方案。与会者围绕相应主题展开了丰富、多样、深入的学术交流与讨论,产生了很多富有创新意义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妇女减贫与发展的理论体系构建及实践经验总结梳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战斗正未有穷期,让性别平等成为中国减贫事业的重要价值观,让社会性别主流化,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多元主体的精诚合作,攻坚克难,持之以恒地长期艰苦地努力。
(作者:朱琳,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副教授;郭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杨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