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下午,清照讲堂2019第4讲(第一分会场)“妇女/性别在中国”学术报告会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全国妇联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姜秀花研究员,中华女子学院刘伯红教授,南开大学城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侯杰分别作了题为《新时代的妇女研究:进展与方向》《北京+25:面对挑战,继续前行》《社会性别与近代中国》的专题报告。学校党委书记郭翠芬出席了报告会。社会与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院部的部分师生以及党委宣传(统战)部、学生工作部(处)、发展规划处、教务处、科研处、妇女研究与发展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参会。会议由社会与法学院负责人主持,《山东女子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执行主编作了点评。
姜秀花结合新时代中国国情,紧扣时代脉搏,向与会者展示了当前中国妇女研究的进展情况和未来研究方向。她指出,当前妇女研究具有以下特点: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进妇女研究;密切关注妇女发展的重大事件;积极回应妇女关切的问题;基础性学科建设持续推进。未来研究方向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抓住党的十九大为妇女研究带来的新机遇;要明确新旗帜、新核心,明确妇女研究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研究导向,增强“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注重为妇女研究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发展提出新要求、赋予新使命、激发新作为、提供新动力。
刘伯红在报告中指出,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和《北京行动纲领》,为世纪之交的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规划了宏伟蓝图。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后,联合国举行了一系列会议,评估、审查各国政府和相关国际机构执行《北京行动纲领》的情况。“北京+25”之际,其纪念评估分为国家层面的评估、区域层面的评估、国际层面的评估。她强调,性别平等事业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携起手来,为此共同努力奋斗。
侯杰结合近代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点探讨了近代中国的性别意识。他认为,第一,近代中国性别意识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女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第二,当时的媒体对女性的觉醒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近代中国女性报刊杂志在促进性别觉醒方面功不可没;女性的口述史料则真实体现了当时女性的性别意识,弥补了文献资料的不足。第三,侯教授特别强调,当时女性形象的建构是个复杂的过程,探寻女性的主体性,是妇女/性别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路径。
《学报》执行主编对三位专家精彩的报告表示由衷的感谢,并作了点评。他认为,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是在男性主导的国族主义的推动下兴起的,是社会性别史上的一大传统议题。三位专家分别从不同学科角度和时间维度回顾了妇女/性别研究在中国发展的曲折历史过程,为我们展示了性别平等思想从近代到今天的漫长的历史画卷,使与会广大师生受益匪浅。三位专家的报告也极具个人魅力,这种个人魅力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的魅力,相信与会师生一定能从中汲取能量,为妇女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撰稿:赵莉萍 摄影:大学生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