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编辑荐读 正文

关注 | 中国儿童发展现状与成就

作者:时间:2022-06-02点击数: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儿童人口大国,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0~17周岁人口约为2.98亿。儿童发展和儿童事业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振兴。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推动以及全社会的积极努力和大力支持下,我国儿童生存发展和权益保障水平取得长足进展,儿童事业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福利保障水平和社会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一、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健康管理政策推动作用明显

随着全社会对儿童健康、安全和发展的日益重视,儿童健康状况取得较大进展, 儿童健康政策引导作用不断强化。

第一,儿童健康状况取得显著进展。一是儿童死亡率有所下降。国家卫生健康委2022年5月30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1‰,婴儿死亡率为5.0‰。与上年相比,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二是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改善。2021年教育部最新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13〜22岁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从2014年的14.8%上升到2019年的17.7%,上升了 2.9个百分点,6~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3.8%,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优良率更高。三是营养不良状况持续改善。2019年我国6 ~ 22岁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0.2%,与2014年相比,2019年各年龄段男女学生的营养不良率均有明显下降。

第二,近视防控、肥胖防控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2020年10月,国家卫生 健康委发布《儿童青少年防控近视系列手册》,针对幼儿园、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量身定制不同版本的个性化“防控近视手册”。2021年4月,教育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发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合力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健全完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到2025年每年持续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有效提升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 71.1%,高中生为80.5%。2020年总体近视率较2019年的50.2%上升2.5个百分点。但与2018年的53.6%相比,下降0.9个百分点。2020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提出以2002—2017年为基线,2020—2030年0〜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年均增幅在基线基础上下降70%的全国目标。

第三,儿童体质健康管理政策体系逐步完善。202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通过学校体育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项“四位一体”的目标是对学校体育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改革。2020年12月,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行动方案(2020—2030)》等文件,为全国的学校、家庭、社区以及有关部门提供了一套系统、完整且兼具操作性的体育健康促进实施策略。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这是对《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的具体落实,从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保证体育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等八个方面对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提出了有关要求。

第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政策更加科学完善。2019年12月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和2021年7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均提出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二、儿童教育深化改革创新,密集推出多项政策举措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学校远程教学、儿童在线学习、家长支持线上学习,各方积极应对。2021年“双减”政策之下,国家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家校社协同机制进一步优化。儿童教育事业积极迎接挑战,建设儿童高质量发展教育体系,保障儿童高质量健康发展。

第一,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持续提升,儿童教育整体质量达到新高度。截至 2020年年底,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5.2%,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占全国幼儿园的比例达到80.24%,公益普惠水平有所提升,有效缓解了 “入园贵”“入学难”问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2%,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已经动态清零,教育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开启优质均衡新征程。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2%,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水平质量稳步上升,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殊教育规模明显扩大,特殊教育学校达2244所,在校生超88万人,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得到更好保障,特殊教育大踏步向全纳融合发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大规模开展在线教育教学,组织全国53万所各级各类学校、2.8亿名在校生、1732万名专任教师成功实现“停课不停学、不停教” ,我国教育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考验。

第二,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儿童教育创新活力。一是为构建“五育并举” 的协同育人体系,教育部先后印发有关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教育工作指导意见,突出德体美劳课程的重要性,对教育教学发展做出全面部署,中小学体育、美育呈现新面貌。二是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中共中央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有关教育评价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系统回答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什么、怎么评、谁来评、评价结果怎么用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指导各地各校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水平。三是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改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教育督导问责办法》,组织各级各类部门对重大教育决策部署进行督导问责,以教育评价督导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四是聚焦减负增质,“双减”纠偏教育错位。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制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

第三,有效落实教育保障措施,助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一是持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3014亿元,比上年增长5.65%。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2891亿元,比上年增长7.10%。全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均有上涨,经费使用结构逐步优化,为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供物质保障。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20年,我国教师总数已达1792.97万人,比上年增长3.52%,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素质不断提高。全国2846个区县均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目标,教师地位和待遇得到切实提高。三是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当前我国“三通两平台”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三全两高一大”新发展目标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已从起步应用阶段迈向融合创新阶段。


三、儿童福利转向适度普惠,愈加凸显儿童优先理念

为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2021年开始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为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第一,儿童福利和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升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水平”专节中提出,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健全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机制。202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提出“最有利未成年人”原则,现代儿童福利理念已上升为法律。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21年6月1日正式实施,要求建立家庭育儿监护监督制度、替代性养育制度、发现报告制度等,明确民间托养等委托监护条件和程序,发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2021年4月,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印发《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保护工作的意见》,儿童福利和保护的法律、服务机构、专业人才队伍和经费保障等政策安排均有了历史性突破。民政部门作为牵头部门,积极推动省、市、县各级建立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不断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队伍的培训和指导,充分发挥现有5.6万名儿童督导员和67.5万名儿童主任的积极作用,并推动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儿童之家三级保护机构的建设布局和优化转型。

第二,儿童福利对象从“标准的小众”扩展为“精准的大众”。目前,我国儿童福利和保护制度处于适度普惠发展阶段,覆盖对象、保障水平等取得显著进步,国家在儿童福利中的责任进一步明确。2020年12月,民政部、公安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扩大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保障范围。随着孤儿保障制度、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基本生活费制度、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制度、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出台,困境儿童分类保障落地落实,各项制度之间的衔接进一步深化,形成多层次的福利津贴和服务体系,为困境儿童提供基本生活、教育、医疗、康复以及成年后就业保障,基本实现对困境儿童的分类精准帮扶。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集中养育孤儿平均保障标准达到1611.3元/(人•月),社会散居孤儿平均保障标准达到1184.3元/(人•月),分别比2012年增长65.77%、68.46%,将19万名孤儿同、25.4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纳入国家保障。

第三,抗击疫情期间织密儿童福利保障网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对儿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保障高度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委接连印发《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造成监护缺失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方案》等多部政策文件,通过多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国家在儿童保护中的责任,不但实现了2020年疫情期间机构内外孤弃儿童新冠肺炎疫情“零感染”的目标,也强化了因疫情影响造成监护缺失儿童的福利保障和临时救助体系。


四、法律保护体系全面优化,开启未成年人保护新时代

近年来,中国儿童保护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简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十一)》)、《家庭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和政策相继出台表明: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第一,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全面、系统重塑。一是《民法典》提升了未成年人民事权益保障水平,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理念贯彻整部法典始终,进一步提升了保障未成年人民事权益的水平。二是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今后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指明了法治方向,将原来“四大保护”发展为“六大保护”,不仅将“政府保护”单设一章,而且单独规定“网络保护” 一章。提出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协调机制“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制度”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等新的制度,强化对儿童的法律保护,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三是在法律修订中回应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和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犯罪等社会热点问题。《刑法修正案(十一)》对于情节恶劣的特殊犯罪行为将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到12周岁,并设定严格的适用条件,包括特定情节、特定程序,始终体现对儿童的特殊司法保护。加大对性侵儿童犯罪的处罚力度,增加特殊职责人员性侵犯罪,进一步明确对猥亵儿童罪从重惩处的具体情形,加大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四是修订后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处遇措施体系,理顺了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关系,填补了我国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处遇体系存在的空白。五是《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家庭、国家和社会在促进家庭教育方面扮演的角色,引导父母和监护人了解家庭教育是什么、怎么做,促进各方合力推动家庭教育发展,成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和有益补充。

第二,儿童网络保护制度得到创新性发展。网络快速发展给儿童生活带来深刻影响,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设置“网络保护”专章,规定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游戏产品分类管理、互联网企业投诉和举报等制度。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针对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进一步严格管理措施。这些新规定对于进一步完善儿童网络保护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程度明显增强。2020年4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意见》,从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依法惩戒和精准帮教罪错未成年人、深化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改革、促进未成年人保护社会治理等角度提出多项未成年人检察新机制。2020年9月,司法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发布《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服务指引(试行)》,对律师办理普通案件以及性侵案件、监护人侵害案件等特殊案件等提出具体要求,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专业化水平。2020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意见》,明确并扩大少年法庭的审理范围,提出加强审判机制和组织建设,推动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专业化发展。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加强儿童权益司法保护的专业化和规范化,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

第四,对侵害儿童违法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大。2020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四部门发布《关于依法严惩利用未成年人实施黑恶势力犯罪的意见》,明确利用儿童实施黑恶势力犯罪应当从重处罚的各类情形。2020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明确强制报告的义务主体、报告范围和报告情形,还规定了报告对象、法律责任等,使各方的职责更加明确。针对校园性侵案件多发的情况,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公安部于2020年8月联合发布《关于建立教职员工准入査询性侵违法犯罪信息制度的意见》,加强对学校教职员工的管理,预防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的性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来源:根据《立德树人 儿童优先 儿童事业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校外教育》2022年第2期)文章、《数说十年:我国妇幼健康工作进展成效》(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文章等综合编辑


山东济南长清大学科技园大学路2399号 邮编:250300   电话:0531-86526071 

 鲁ICP备  09024645号 鲁公网安备 370113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