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妇女研究会年会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妇女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专家观点集锦
作者:綦郑潇 王妍 赵凯旋时间:2022-01-13点击数:
2021年12月14-15日,中国妇女研究会年会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妇女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为期一天半,主要分为大会发言、专题讲座和专题研讨三个环节。来自高校、科研机构、相关部门和妇联系统的近300位专家学者和妇女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大会发言分三个阶段,分别由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吴海鹰,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叶静漪,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妇女研究会秘书长杜洁主持。14位知名专家学者和妇女工作者围绕男女平等制度机制、新《两纲》、婚育生育政策、基层社会治理与家庭建设、新中国婚姻家庭立法、女性科技人员发展、妇女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与贡献、数字经济下的女性就业问题、如何做好新时代妇女研究工作等议题做了精彩发言。
全国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谭琳分享了她对党领导下促进男女平等的制度机制的思考。她指出,党领导下建立并且逐步完善的促进男女平等的制度机制,是扎根在中国大地上、融在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历程中,经过党领导的百年妇女运动取得的中国经验。深刻理解党领导下的促进男女平等的制度机制必须了解其理论根基,它就是不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理论,包括如何看待妇女和妇女地位、如何看待妇女解放、如何看待妇女运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妇女看成人民的一部分,认为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作用;始终坚持妇女解放是人类解放的重要部分,将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作为妇女解放的目标;始终将妇女运动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相融合,不断推进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社会经济发展、享有革命建设和改革成果。她梳理了党领导下的促进男女平等的六个方面的制度机制框架,指出政治性、目的性、导向性、开放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是这一制度机制的六大特征。她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治理能力提升过程中,要从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思想、强化法治思维和系统思维四个方面着力,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机制。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郭晔以《新时代 新纲要 新发展——以新一轮两纲的颁布实施推动新时代妇女儿童事业深入发展》为题,全面解读了四个周期《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在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关切领域、目标任务和实施特点,分析了新时代妇女儿童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新两纲肩负的历史使命。她指出,国家通过规划引领和实现妇女儿童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中国促进性别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验。四个周期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制定实施,充分展现了在党的领导下将实现男女平等、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的历史担当,充分反映并回应了不同历史阶段妇女发展的需求和重点问题,充分显示了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实践路径。新时代新两纲的编制和实施,体现出系统性设计、机制化推进、法治化保障的突出特点,通过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责、妇儿工委协调、多部门分工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合力,推进妇女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积蓄力量。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妇女研究会常务理事刘鸿雁研究员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生育政策变化进行了回顾,她以中国人工流产变动以及避孕节育构成变化呈现了三孩生育政策背景下生殖健康面临的挑战,如人们对计划生育的误读及刻板印象、避孕节育管理服务弱化、不同服务对象群体的个性化服务未得到充分满足、未婚人工流产问题凸显等。她提出,需要转变人们对计划生育就是控制人口的刻板印象,积极发挥妇联等基层群团组织、计划生育协会的作用,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宣传倡导以提高育龄群众避免人工流产、保护身心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宋健回顾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人口问题的五次决定,她指出低生育率是当前世界很多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并总结评价了国外典型国家的积极生育支持政策措施及其效果,她认为这些“他山石”可为我国在积极生育支持体系构建的“中国策”方面提供有益借鉴。我国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是对新时期人口形势的呼应,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需要落脚在家庭和个体层面。针对中国积极生育支持体系,她提出重塑社会婚育文化、男女两性应共同参与决策过程、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内容要具有性别意识、及时评估相关政策措施执行过程及其效果等建议。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妇女研究会常务理事杨菊华的发言从新时代的家庭转变、家庭转变对基层治理的新诉求、基层治理对家庭参与的新期盼、基层治理应在“家”字方面做文章展开。她认为,基层治理需要家庭自治的基础支撑、需要严正家教的高效着力、需要优良家风的无声涵化。她建议:推动将家庭优先视角融入所有相关公共政策,打通婚-孕-生-养-育-赡养全链条,大力推进家庭自治、强固基层治理基础,不断优化家庭教育、增强基层治理效能,以好家风涵育德治、夯实基层治理软实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法研究室主任、中国妇女研究会常务理事薛宁兰研究员聚焦婚姻家庭领域立法沿革,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婚姻家庭立法对男女平等价值观的坚守和发展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梳理,特别是把《民法典》中新的立法理念、制度创设进行了解读。她认为,保障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婚姻家庭立法一贯坚守的立法理念。《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一方面坚守男女平等价值观,坚守婚姻家庭制度性质不变,坚守保障人权、促进男女平等理念不变,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特色,即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总则”一般规定章中将重视家庭文明建设作为婚姻家庭倡导性条款,具体制度和条文设计中更加注重保护家庭中弱势群体利益,注重推动两性平等,坚持实质上平等的基本价值坚守。未来应在承认和尊重性别差异前提下追求男女平等,对社会发展进程中涌现出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及时对法律作出修正,推动性别平等。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际科技关系研究所所长何光喜研究员围绕支持女性科技人员发展的科技政策进行了探讨。他重点从2011年《关于加强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21年《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两个文件出发介绍了我国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政策实践,并指出主要政策突破点在于:解决女性获得科研项目资助机会相对较少、在科技决策中话语权不足问题;探索设立女科学家项目、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支持孕哺期女性人才科研工作,帮助女性人才更好地完成职业发展的“优势积累”,避免因某阶段落后造成全面落后;鼓励女性创新创业、鼓励高校设立理工科优秀女生奖学金;等等。他认为,未来政策和研究方向可以从推动科技政策的性别主流化、支持制度环境改变、提高科研领域的性别平等意识、对政策效果进行追踪评估等方面继续深入。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中国妇女研究会常务理事叶敬忠教授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妇女的贡献、理论研究现状及目前面对的挑战等方面展开探讨。他认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妇女作为生产者的主体性得到了重构,妇女作为管理者的主体性得到加强。与此同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所归属的国家农政转型研究缺失了性别维度。他呼吁在农政转型理论研究中要强化性别视角和性别意识,以此进一步推动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实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法室副主任王天玉副研究员从新就业形态中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视角出发,对女性劳动者权益保障特别是劳动法律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展开讨论,提出新的信息化时代应全方位分析和应对劳动者权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立法的保障和制度的创设。他认为,新就业形态和灵活用工方式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女性劳动收入和劳动技能。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对从事照料等服务的劳动力需求增加,女性的劳动价值进一步凸显,在这一过程中女性参与劳动和承担家庭义务愈发存在张力,因此,法律应协调女性灵活参与劳动和承担家庭义务的冲突,通过加强对新就业形态中女性劳动者权益保障,更好地使技术赋能女性发展。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中国妇女研究会秘书长杜洁介绍了妇女研究所成立30年来,在全国妇联党组的领导下,在老一辈革命家和妇女工作者的关怀和支持下,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吸收借鉴国际妇女研究的理论成果,开展了130多项课题研究,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妇女运动历史、妇女现实问题、法律法规政策和国际妇女研究,利用《妇女研究论丛》、《妇女研究要报》及新媒体平台等进行研究成果转化,努力发挥推动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的智库作用。她还介绍了妇女研究所作为中国妇女研究会日常办事机构,在注重发挥政治引领、学术引领、价值引领作用,做好引领服务联系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周应江教授从明确科研工作定位、强化顶层设计、打造科研优势特色、强化科研工作力度四方面系统介绍了中华女子学院作为女子院校和干部培训学校开展妇女研究的特色情况。特别是中华女子学院根据学校发展和国家妇女事业儿童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科研基础建设,整合各学科师资力量和校内外资源打造科研团队、推出品牌研究成果等方面的情况。
中共中央党校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主任、李慧英教授聚焦性别研究与政策倡导,以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研究、男性育儿假、纠正生男偏好和修订村规民约倡导为例,介绍了中央党校突出党校特色,利用已有的相关专业教学基础和党校系统丰富的师资资源,通过积极搭建和参与多领域交流合作平台开展性别研究、性别教学和性别政策倡导的成果与经验。
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佟新教授分享了北京大学依托其学术、人才资源,积极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开展妇女/性别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情况。她特别介绍了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与地方妇联的合作情况,指出这类合作既能发挥北大的人才优势,把研究成果和最新信息传达给妇联干部,也有助于专家学者开展调研,了解妇女心声和需求,实现双赢。
湖南省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钟斌介绍了湖南省妇女研究会的基本情况,梳理了湖南省妇女研究会92项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分享了湖南省妇女研究会在人才队伍建设、特色基地建设、制度管理建设、专项经费保障和成果宣传转化方面取得的相关经验。
专题讲座由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教授、原江夏学院副院长叶文振主持,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妇女研究会副秘书长姜秀花研究员以《党领导妇女运动百年光辉历程及经验启示》为题,从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社会动员四个方面,对党领导妇女运动的光辉历程和主要经验做了全过程、全方位、全景式的回顾和梳理,全面呈现了我们党在百年奋斗的各个历史时期,是如何坚持把实现妇女解放、妇女发展、实现男女平等写在自己奋斗的旗帜上,领导我国妇女运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
姜秀花研究员通过对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妇女运动的重要指导思想、出台的法律政策、标志性事件和广大妇女重要贡献等内容的梳理和介绍,提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党领导妇女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实现自身解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行男女权利平等、促进妇女解放与发展奠定牢固制度根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党引领妇女事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领导中国妇女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姜秀花研究员根据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对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结合妇女运动实际,归纳了党领导妇女运动百年的历史经验,即: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妇女为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促进妇女发展、促进男女平等的制度机制,坚持发挥妇联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在和国际妇女运动的互学互鉴中进一步促进中国妇女运动发展,向世界分享中国妇女运动的独特经验、成功模式、妇女发展故事。
此外,会议设置六个专题论坛,与会代表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党领导的妇女运动和妇女发展历史;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党领导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妇女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与贡献;家庭家教家风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四五”时期推动妇女事业发展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在闭幕式上,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吴海鹰作总结讲话,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落实跃跃会长开幕式讲话要求: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将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妇女研究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妇女理论与实践研究,深入总结党领导妇女运动百年的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为解决妇女和家庭的急难愁盼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进一步转化研究成果,为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的法律政策与制度机制提供智力支持。吴海鹰还要求中国妇女研究会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推动将妇女/性别研究和家庭研究进一步纳入哲学社会科学主流,切实做好引领联系服务工作,为广大理事、会员、基地和专家学者搭建多元平台、创造有利条件。闭幕式由全国妇联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谭琳主持。
作者:綦郑潇(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实习员)、王妍(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凯旋(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实习员)